公曆是什麼意思

公曆(格里曆,Gregorian calendar)是現今世界上廣泛使用的一種曆法,它是由羅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(Gregory XIII)於1582年頒布的,因此得名。公曆是國際標準時間系統的一部分,也被稱為「格里曆」或「陽曆」,因為它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基礎的。

公曆的主要特點包括:

  1. 一年分為12個月,其中1、3、5、7、8、10、12月為大月,各有31天;4、6、9、11月為小月,各有30天;2月在平年有28天,閏年有29天。

  2. 每四年設置一個閏年,閏年的2月多出一天,即29天。但如果該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,則不為閏年。例如,1900年不是閏年,因為它雖然能被4整除,但不能被400整除;2000年則是閏年,因為它既能被4整除,也能被400整除。

  3. 公曆的月份和日期與月亮的相位沒有直接關係,這與農曆不同。農曆是基於月亮的相位來確定月份的,而公曆則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來確定的。

公曆在1582年之前,羅馬帝國使用的是儒略曆(Julian calendar),由羅馬皇帝儒略·凱撒(Julius Caesar)於公元前45年頒布。儒略曆比實際的太陽年(約365.2422天)多了約11分鐘,因此每過128年就會多出一個月。為了糾正這一誤差,格列高利十三世對儒略曆進行了調整,形成了現在的公曆。

公曆在16世紀末期被天主教國家採用,並逐漸被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接受。目前,除了少數國家和地區外,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使用公曆作為官方曆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