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卿意思

"公卿"一詞來源於古代中國的官職制度,指的是高級官員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公卿的含義有所不同,但通常指的是朝廷中地位顯赫、權力較大的官員。

在周代,公卿是指六卿,即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、司徒、司馬、司空,他們是國家的最高官員,分別掌管國家的軍事、教育、禮儀、民政、軍事和工程等方面。

到了漢代,公卿的含義有所擴大,包括了九卿,即太常、光祿勛、衛尉、太僕、廷尉、大鴻臚、宗正、大司農、少府,他們分別掌管祭祀、宮殿警衛、宮廷侍衛、車馬、司法、外交、皇族事務、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等事務。

在唐代,公卿則是指三公和三省的長官,三公是指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三省是指中書省、門下省和尚書省,他們是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和行政長官。

在明清時期,公卿的稱呼逐漸消失,但類似的高級官員仍然存在,如內閣大學士、六部尚書等。

總之,"公卿"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義,但都是指代朝廷中地位顯赫、權力較大的官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