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卷化是什麼意思

"內捲化"(Involution)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·格爾茨(Clifford Geertz)在1963年提出的,用來描述爪哇島(Java,印度尼西亞)的農業發展狀況。格爾茨觀察到,儘管農民投入了大量的勞動和資源,但農業生產並沒有顯著的增長和進步。他認為,這是因為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斷增加勞動投入,但這種投入並沒有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,反而導致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勞動的重複,使得農業生產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。

後來,"內捲化"這個概念被擴展套用到其他領域,如社會學、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等。在更廣泛的語境中,內捲化可以指任何系統或組織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,由於內部結構的僵化、資源的有限性或其他原因,無法繼續向外擴張或發展,從而導致系統內部成員之間的競爭加劇,資源分配不均,效率下降,最終陷入一種自我重複、自我消耗的狀態。

在現代社會中,"內捲化"常常用來形容一種社會現象,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個體為了獲取有限的資源(如教育資源、工作機會、晉升機會等),不得不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,但這種投入並不一定帶來相應的回報,反而可能導致個體的生活質量下降,心理健康受到影響。例如,學生在高考前的過度複習,白領在職場中的過度加班,都可能是內捲化的表現。

內捲化並不是一個絕對的負面概念,它反映了在特定條件下的社會現象。對於個體而言,理解和認識到內捲化的存在,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發展路徑,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和消耗。對於社會和政策制定者而言,內捲化的現象提示他們需要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和資源分配方式,以促進社會的持續進步和個體的全面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