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

"僭"這個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種含義,但最常見的意思是指超越本分、冒充、假託。它可以用來形容人行為不端,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,或者假冒、假借別人的名義行事。在古代文獻中,這個字還常常用來指代一些不正當的行為,比如篡位、僭越禮制等。

例如,《論語·憲問》中有一句話:「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無道,危行言孫。」這裡的「孫」通「遜」,意思是謙遜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,應該言行一致,敢於直言和採取正直的行動;而在國家政治混亂的時候,則應該保持自己的正直行為,但言辭要謙遜,不要冒失或僭越。

另外,《史記·周本紀》中記載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,其中就用了「僭」字:「幽王為烽燧大鼓,有寇至則舉烽火。諸侯悉至,至而無寇,詒笑天下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周幽王設定了烽火和大鼓,如果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。諸侯們看到烽火就會趕來救援,但當他們趕到時卻發現沒有敵人,這讓天下人都笑話周幽王的行為。這裡的「僭」字就是指周幽王的行為超越了本分,他濫用烽火這種緊急信號,導致諸侯們白跑一趟,浪費了他們的時間和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