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慝意思

「修慝」這個詞組源自於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,特別是《尚書》中的《康誥》篇。這裡的「修」字意為「修正」、「整治」,而「慝」字則意為「邪惡」、「罪過」。因此,「修慝」合起來就是指「改正錯誤」、「消除邪惡」或「整治罪過」的意思。

在古代文獻中,這個詞組常常用來形容君主或官員應該具備的美德,即通過自我反省和改正來達到道德上的完善,同時也用來強調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公正的實現。例如,在《康誥》篇中,周公就曾對康叔說:「惟命不於常,汝念哉!無我殄享,明乃攸服。王懋乃德,視乃厥祖,無我殄享。汝乃是不及予一人,予惟汝嘉。」這裡,周公就是在告誡康叔要時刻反省自己,改正錯誤,以達到德行的完善。

總之,「修慝」是一個富含道德意味的辭彙,強調了個體對於自身錯誤和罪過的認識和改正,同時也反映了古代儒家對於道德修養和社會治理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