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食嗟來之食意思

"不食嗟來之食"這句成語出自《禮記·檀弓下》,原意是指不接受別人施捨的、帶有侮辱性的食物。後來引申為不接受別人的施捨或侮辱性的幫助,強調的是保持尊嚴和自立的態度。

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:

據《禮記·檀弓下》記載,春秋時期,齊國發生飢荒,有人在路上施捨食物給過路人。當他給食物時,會說:「嗟,來食!」這種施捨方式被認為是帶有侮辱性的,因為「嗟」這個詞在古代有輕蔑、吆喝的意思。

有一個名叫黔敖的富人,他在路上設置食物施捨給飢民。有一天,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面,拖著鞋子,兩眼無神地走過來。黔敖對他說:「嗟,來食!」這個飢餓的人看了一眼食物,然後拒絕說:「我正直地做人的時候,糧食不夠吃;我正直地做事的時候,衣服不夠穿。如今我飢餓到這種地步,不是因為我不想勞動,而是因為時運不濟。我怎麼能為了活命而吃這種帶有侮辱性的食物呢?」於是,他轉身離去。

黔敖見狀,立刻追上去,道歉說:「剛才我有錯,希望您能接納我的道歉。」但那個人回答說:「我聽說,接受施捨時,應該在對方面前恭敬地雙手捧接食物;拒絕施捨時,應該在對方面前轉身離開。如今我已經在您面前轉身離去,這就表示我已經拒絕了您的施捨。」最後,這個飢餓的人因為不肯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捨,最終餓死在路上。

這個故事強調了人的尊嚴和自立,不願意因為一時的困境而放棄自己的尊嚴。因此,"不食嗟來之食"這句成語就成為了形容人即使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,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尊嚴的表達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