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識之無之意思

"不識之無"這個詞語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個成語故事,原意是指一個人連基本的文字都不認識,後來引申為形容一個人學識淺薄,沒有文化。

這個詞語的來源是這樣的:古代有一個人名叫鄧艾,他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將,雖然他戰功顯赫,但在文化修養方面卻很欠缺。據說他小時候家境貧寒,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,所以不識字。有一次,他看到別人寫信,便問對方寫的是什麼,對方開玩笑地說寫的是"不識之無"。鄧艾信以為真,以為這是一個字,便認真地學習這個"字",結果鬧出了笑話。

後來,"不識之無"就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文化,不懂文字。在現代漢語中,這個詞語已經不太常用,但還是有一些人會用來調侃那些學識淺薄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