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國語大辭典》中的“兀”是什麼意思

在《國語大辭典》中,"兀"這個字可能有幾種不同的解釋,取決於它的上下文和使用方式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含義:

  1. 形聲字,從人,從兀,兀亦聲。"兀"字本義為"高而上平","人"指"人體","兀"與"人"聯合起來表示"高而平的人體"。本義:瘸子。例如:"瘸子"、"跛足"。

  2. 形容詞,表示高而平。例如:"兀山"、"兀峰"。

  3. 動詞,表示突出、顯著。例如:"兀立"、"兀然"。

  4. 副詞,表示突然、忽然。例如:"兀地"、"兀自"。

  5. 量詞,用於計算成群的事物。例如:"一兀鴉"、"一兀羊"。

  6. 通"忽",表示迅速、忽然。例如:"兀忽"、"兀然若失"。

  7. 通"杌",指不穩定的狀態。例如:"兀坐"、"兀然不動"。

  8. 通"杌",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凶獸。

請注意,這些解釋可能不是《國語大辭典》中"兀"的全部含義,而且不同的辭典或語文工具書可能會提供略有不同的解釋。在使用"兀"這個字時,應該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確定它的正確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