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庶是什麼意思

"士庶"一詞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,指的是士人和庶人的合稱。在古代中國,社會被分為不同的等級,其中士人是地位較高的一層,通常指有學問、有品德的人,他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僚體系,成為官員。而庶人則是普通百姓,他們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,通常從事農業、手工業等勞動工作。

士庶之間的界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變化,但總的來說,士人享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特權,而庶人的社會地位和權益則受到限制。在古代中國的禮教文化中,士人被視為社會的精英,他們的行為和品德被認為是對社會風氣的引領和示範。而庶人則往往被視為下層民眾,他們的生活和勞動被視為維持社會運轉的基礎。

在現代漢語中,"士庶"這個辭彙已經不再常用,但它仍然可以在一些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看到,用以指代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和不同人群的社會地位。